介入治療是一種微創診療技術,通過影像設備引導將導管、支架等器械送入體內特定部位進行診斷或治療。其優勢在于創傷小、恢復快、精準度高,適用于心血管、腫瘤、神經系統等多領域疾病。
1、血管介入:通過股動脈或橈動脈穿刺置入導管,常用于冠狀動脈造影、支架植入等操作。治療冠心病時可能采用球囊擴張術或藥物涂層支架,對急性心肌梗死可實現血管再通。血管畸形患者可通過栓塞材料阻斷異常血流。

2、腫瘤介入:包括經動脈化療栓塞和射頻消融等技術。肝癌患者常接受載藥微球栓塞治療,通過阻斷腫瘤血供同時局部釋放化療藥物。肺部結節可在CT引導下進行穿刺活檢或微波消融,實現精準滅活腫瘤組織。
3、神經介入:主要處理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急性腦卒中可采用取栓支架快速開通阻塞血管,腦血管畸形可使用液態栓塞劑進行血管內修補。這些操作需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監測下完成。
4、非血管介入:包含膽道引流、椎體成形等操作。梗阻性黃疸患者可經皮植入膽道支架,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療。食管狹窄病例通過球囊擴張或支架置入改善吞咽功能。
5、急診介入:應用于出血性疾病急救,如產后大出血的子宮動脈栓塞。外傷性脾破裂可采用明膠海綿栓塞止血,消化道大出血通過血管造影定位后實施靶向栓塞。這類操作能快速控制出血挽救生命。

介入治療需配合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術后注意穿刺點壓迫止血。建議低脂飲食控制基礎疾病,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存在造影劑過敏風險者需提前進行皮試,腎功能不全患者應水化處理預防腎損傷。嚴格遵循醫囑復查可最大限度降低并發癥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