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老化醫學上稱為胎盤鈣化或胎盤功能減退通常由妊娠期生理性退行性變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導致。胎盤老化可能影響胎兒營養與氧氣供應,需通過超聲檢查及胎心監護評估。

生理性因素中,妊娠周數增加是主要原因。胎盤隨孕周增長自然出現纖維化沉積,40周后約50%孕婦超聲可見鈣化點。母體血管老化也會減少胎盤血流灌注,高齡孕婦≥35歲血管彈性下降加速此過程。妊娠期激素水平變化,如孕酮分泌減少,可能促使胎盤絨毛間隙閉合。

病理性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血管痙攣導致胎盤缺血缺氧,引發局部梗死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高血糖環境會損傷胎盤毛細血管內皮,糖基化終產物沉積加速鈣化。約15%病例伴有羊水過少或胎兒生長受限,超聲可見胎盤厚度變薄<2cm或鈣化點密集。

處理方案需結合孕周及胎兒狀況。孕37周前出現嚴重鈣化伴胎兒窘迫,可能需要提前終止妊娠。輕中度鈣化可通過增加左側臥位休息、吸氧改善胎盤血流。每周2次胎心監護聯合超聲多普勒監測臍動脈血流,必要時住院觀察。藥物治療僅用于合并癥,如低分子肝素改善高凝狀態,硝苯地平控制妊娠高血壓。
孕晚期突發胎動減少或羊水驟降需立即就醫。胎盤老化程度達Ⅲ級且合并胎兒窘迫時,剖宮產是最佳分娩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