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睪結核與附睪炎的主要區別在于病因、癥狀及治療方式。附睪結核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常伴隨低熱、盜汗等全身癥狀;附睪炎多由細菌感染導致,以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表現。兩者可通過病原學檢查、影像學特征及病理活檢鑒別。

1、病因差異
附睪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經血行或淋巴系統播散至附睪所致,多繼發于肺結核或泌尿系統結核。附睪炎則主要由大腸桿菌、淋球菌等細菌通過尿路逆行感染引起,部分與性傳播疾病相關。結核性感染病程緩慢,細菌性感染起病較急。
2、癥狀對比
附睪結核患者除陰囊墜脹外,常出現午后低熱、夜間盜汗、消瘦等結核中毒癥狀,觸診可及串珠樣硬結。附睪炎表現為突發陰囊紅腫熱痛,可伴尿頻尿急,嚴重時形成膿腫,全身癥狀以高熱為主,無特征性慢性消耗表現。
3、檢查方法
附睪結核需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尿液結核桿菌培養,超聲顯示鈣化灶或串珠樣改變。附睪炎通過尿常規檢出膿細胞,超聲可見血流信號增強。兩者均需排除睪丸腫瘤,但結核患者胸片可能發現肺部原發灶。

4、治療原則
附睪結核需規范抗結核治療,使用異煙肼、利福平等藥物聯合用藥至少6個月,膿腫形成需手術引流。附睪炎急性期選用左氧氟沙星等敏感抗生素,慢性反復發作者可考慮附睪切除術。結核治療須全程督導,避免耐藥性產生。
5、預后轉歸
附睪結核治愈后可能遺留附睪硬結或輸精管梗阻,影響生育功能需輔助生殖技術干預。細菌性附睪炎及時治療多無后遺癥,但雙側反復感染可能導致梗阻性無精癥。結核性附睪切除術后需繼續完成抗結核療程。

患者出現陰囊腫痛時應避免劇烈運動,穿戴寬松內褲減少摩擦。結核患者需加強營養攝入,保證蛋白質與維生素供給,定期監測肝功能。急性炎癥期可冷敷緩解腫脹,結核性硬結切忌自行擠壓。兩類疾病均需遵醫囑完成全程治療,附睪結核患者密切接觸者應進行結核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