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減壓是通過置入胃管或腸管,利用負壓吸引裝置排出消化道內積氣積液的治療方法,適用于腸梗阻、消化道穿孔、術前準備等情況。操作需由醫護人員執行,可緩解腹脹、減輕吻合口張力、降低感染風險。
1、原理:胃腸減壓利用物理負壓原理,通過硅膠管連接吸引裝置。胃管經鼻插入胃腔,腸梗阻患者可能需置入較長的米-阿氏管。負壓維持在50-80mmHg可有效引流出胃內容物,每日引流量超過400ml需警惕電解質紊亂。

2、適應癥:急性機械性腸梗阻需立即減壓防止腸壞死。消化道穿孔時減少消化液漏入腹腔。胃腸道手術后常規應用3-5天,胰腺炎患者可降低胰酶分泌。嚴重腹脹影響呼吸功能時作為急救措施。
3、操作要點:成人選用16-18Fr胃管,置入深度約55-60cm。確認位置需聽診氣過水聲或X線定位。持續吸引時每2小時沖洗管道,間斷吸引保持15分鐘開、30分鐘關的節律。記錄引流液性狀和量,血性液體提示活動性出血。
4、并發癥預防:長期置管可能引起鼻腔壓迫性潰瘍,需每日清潔鼻腔并更換固定位置。電解質丟失需靜脈補充鉀鈉氯離子。誤吸風險高者采取半臥位。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咽喉部不適感。
5、護理要點:保持引流系統密閉防止逆行感染,傾倒引流液前夾閉管道。口腔護理每日2-3次預防口干和感染。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后逐步夾閉導管,進食流質24小時無腹脹可拔管。居家護理需培訓家屬觀察引流異常。

胃腸減壓期間建議低渣流質飲食,拔管后從米湯、藕粉等開始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臥床期間進行踝泵運動預防靜脈血栓,術后患者可嘗試腹式呼吸訓練。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飲水量,注意補充富含鉀的香蕉、橙汁等食物。減壓超過1周需監測血清白蛋白水平,必要時給予腸外營養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