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痔瘡可通過溫水坐浴、提肛運動、飲食調整、藥物緩解、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產后痔瘡通常由腹壓增高、靜脈回流受阻、激素變化、便秘、分娩損傷等原因引起。
1、腹壓增高:妊娠期子宮增大壓迫盆腔靜脈,分娩時用力屏氣進一步加重靜脈曲張。建議側臥減輕壓迫,避免久坐久站,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

2、靜脈回流受阻:孕激素水平升高導致血管擴張,增大的子宮阻礙直腸靜脈回流。可穿戴醫用彈力襪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睡眠時墊高臀部15度。
3、激素變化:產后黃體酮驟降引發血管舒縮失調。增加燕麥、奇亞籽等膳食纖維攝入,每日飲水量維持在2000毫升以上,促進腸蠕動。
4、便秘因素:產后腸道功能未恢復易發便秘。使用乳果糖、小麥纖維素等緩瀉劑,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便后使用含金縷梅的濕廁紙清潔。
5、分娩損傷:自然分娩時肛周靜脈叢可能撕裂。出現血栓性外痔或Ⅲ度脫垂需考慮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或超聲刀痔切除術,局部腫痛可外用氫化可的松軟膏配合地奧司明片。
產后六周內應避免負重超過5公斤,每日攝入25克膳食纖維,選擇火龍果、西梅等通便水果。堅持每天10分鐘提肛運動,采用側臥位哺乳減少肛周壓力。若便血持續兩周或痔核嵌頓需及時就診肛腸科,必要時進行肛門鏡評估。哺乳期用藥需遵醫囑,禁用含麝香成分栓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