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癬與灰指甲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名稱,均指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指甲病變,醫學上稱為甲真菌病。

甲癬是醫學專業術語,強調病原體為真菌,屬于皮膚癬菌、酵母菌或霉菌等微生物感染導致的指甲結構破壞。典型表現為指甲增厚、變色、分層或凹凸不平,可能伴隨甲板與甲床分離。真菌通過破損的甲小皮或甲周皮膚侵入,潮濕環境、免疫力低下或足癬未及時治療等因素可增加感染風險。臨床診斷需結合真菌鏡檢或培養,治療常采用外用抗真菌藥如環吡酮胺、阿莫羅芬,嚴重時需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

灰指甲為民間俗稱,側重描述病變指甲的外觀特征,即指甲失去光澤呈灰白色或黃褐色。該名稱未體現病原學特點,易與其他非真菌性甲病混淆,如銀屑病甲、扁平苔蘚甲等也可能出現類似顏色改變。但實際應用中,灰指甲多特指真菌性感染,患者常因美觀問題就醫。日常需保持手足干燥,避免與他人共用修甲工具,穿透氣鞋襪有助于預防復發。

甲癬治療周期較長,指甲生長完全更新需3-6個月,趾甲可能需更久。治療期間應定期復查肝功能,口服藥物禁用于孕婦及肝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周圍血管病變者易繼發感染,需積極控制原發病。預防方面,公共場所盡量不赤足行走,家庭成員有足癬應同步治療,寵物患癬病也需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