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可通過光療、藥物治療、母乳喂養調整等方式干預。病理性黃疸可能與膽紅素代謝異常、溶血性疾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皮膚黃染、嗜睡等癥狀。

1、光療干預:
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方法,通過特定波長光線促進膽紅素分解。光療需在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期間需遮蓋眼睛及生殖器保護。多數生理性黃疸經12-48小時光療可明顯消退。
2、藥物治療:
嚴重病例可短期使用苯巴比妥促進肝酶活性,靜脈注射白蛋白結合游離膽紅素,或應用免疫球蛋白阻斷溶血過程。藥物干預需嚴格監測膽紅素水平及肝腎功能,避免濫用茵梔黃等中成藥。

3、喂養管理:
增加母乳喂養頻率至每日8-12次,促進膽紅素經糞便排出。母乳性黃疸可暫停母乳3天觀察,配方奶喂養者選擇低脂奶方。每次喂養后輕拍背部幫助排氣,減少腸肝循環。
4、病因治療:
ABO溶血患兒需進行換血療法,膽道閉鎖需行葛西手術或肝移植。感染性黃疸需根據病原體選用抗生素,甲狀腺功能低下者補充左甲狀腺素鈉。G6PD缺乏癥需避免接觸樟腦丸等氧化劑。
5、監測護理:
每日測量經皮膽紅素值,觀察黃疸范圍是否超過胸部。注意有無拒奶、肌張力低下等膽紅素腦病先兆。保持臍部干燥避免感染,室溫維持在24-26℃減少能量消耗。

新生兒黃疸護理需保證每日300ml/kg以上液體攝入,優先選擇母乳或早產兒配方奶。進行被動操促進血液循環,每日曬太陽不宜超過15分鐘。出院后每周復查膽紅素,早產兒及低體重兒需延長監測至生后2周。母親飲食應避免過量胡蘿卜素攝入,哺乳期慎用磺胺類等可通過乳汁分泌的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