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后常用藥物包括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散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藥物選擇需根據癥狀類型和嚴重程度決定,主要考慮因素有病原體種類、脫水程度、腸道菌群紊亂情況等。

1、吸附劑:
蒙脫石散通過吸附腸道內毒素和病原體發揮作用,適用于細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瀉。該藥物不進入血液循環,安全性較高,但可能影響其他藥物吸收,需間隔2小時服用。
2、補液治療:
口服補液鹽散能糾正腹瀉嘔吐導致的水電解質失衡。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低滲配方含氯化鈉、氯化鉀、枸櫞酸鈉和葡萄糖,可預防中輕度脫水,重度脫水需靜脈補液。
3、微生態制劑: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含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糞腸球菌,能恢復腸道菌群平衡。需用溫水送服避免高溫滅活,不宜與抗生素同服,建議間隔2小時以上。
4、解痙藥物:
山莨菪堿可緩解腸道平滑肌痙攣引起的腹痛。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患者禁用,可能出現口干、視物模糊等副作用,癥狀緩解后應立即停用。
5、抗菌藥物:
細菌性食物中毒嚴重時可考慮諾氟沙星,但需醫生評估后使用。病毒性食物中毒無需抗菌藥,濫用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和細菌耐藥性。

食物中毒恢復期建議選擇低脂低渣飲食,如米湯、藕粉、蘋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高纖維及刺激性食物2-3天,少量多餐補充營養。癥狀持續超過24小時或出現高熱、血便、意識模糊等嚴重表現時需立即就醫。保持充足水分攝入,每日尿量應維持在1000毫升以上,可觀察尿液顏色判斷脫水程度。恢復期可適量補充鋅制劑促進腸黏膜修復,但需與微生態制劑錯開服用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