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肉芽腫是一種由肉芽腫莢膜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性傳播疾病,主要表現為腹股溝區域無痛性潰瘍和肉芽腫性病變。該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常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1、病因病理
腹股溝肉芽腫的病原體為肉芽腫莢膜桿菌,屬于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后細菌在局部繁殖,引起慢性炎癥反應,形成特征性的肉芽腫病變。病變初期表現為皮下結節,隨后破潰形成無痛性潰瘍,邊緣隆起呈卷曲狀,基底為牛肉樣紅色肉芽組織。
2、臨床表現
典型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腹股溝區無痛性潰瘍,潰瘍邊緣隆起呈卷邊狀,基底為鮮紅色肉芽組織。病變可逐漸擴大,形成衛星病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但通常不形成典型的橫痃。病變進展緩慢,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局部組織廣泛破壞。
3、診斷方法
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潰瘍邊緣組織涂片或活檢標本中可發現杜諾凡小體。血清學檢查可輔助診斷,但特異性不高。需與梅毒、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4、治療方案
一線治療藥物包括多西環素、紅霉素或復方新諾明,療程需持續3周以上。對嚴重病例可考慮靜脈給藥。治療期間應定期隨訪,直至病變完全愈合。性伴侶需同時接受檢查和治療。對形成廣泛瘢痕的患者可能需整形外科手術修復。
5、預防措施
預防關鍵在于安全性行為,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感染風險。避免與有生殖器潰瘍者發生性接觸。在高發地區應加強衛生宣教。出現可疑癥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導致并發癥。治療后應定期復查,防止復發。

腹股溝肉芽腫患者應注意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繼發感染。治療期間應避免性接觸直至完全治愈。飲食上應保證營養均衡,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有助于傷口愈合。日常應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內衣,減少局部摩擦。出現任何異常癥狀應及時復診,不可自行中斷治療。該病治愈后仍可能復發,需長期隨訪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