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體陽性通常由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后免疫反應引起,是機體對乙肝病毒產生保護性免疫的標志。主要形成機制包括疫苗接種后的主動免疫、既往感染康復后的免疫記憶以及母嬰傳播中的被動免疫三種途徑。

疫苗接種是最常見的獲得性抗體來源。乙肝疫苗含有乙肝表面抗原成分,接種后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抗體。我國新生兒普遍在出生24小時內完成首劑接種,后續按0-1-6月程序完成三劑基礎免疫。疫苗接種產生的抗體水平通常可持續10-15年。

自然感染康復后約90%的成年人會產生持久抗體。當機體清除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統會保留記憶B細胞,再次接觸病毒時可快速產生高水平抗體。這類抗體往往伴隨核心抗體陽性,可通過乙肝兩對半檢查區分。
母嬰傳播中也可能出現短暫抗體陽性。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或母親抗體經胎盤傳遞可使新生兒獲得被動免疫,但這類抗體水平會隨時間遞減,需通過疫苗接種建立主動免疫。抗體持續時間受個體免疫狀態影響,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現抗體滴度下降。

抗體陽性提示具有乙肝病毒防御能力,但建議定期監測抗體水平。當表面抗體滴度低于10mIU/ml時需考慮加強接種,特別是醫務人員等高危人群。少數情況下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需結合其他乙肝標志物綜合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