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導致排便呈水樣便,通常由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腸道感染等疾病引起。水樣便可通過口服補液鹽、調整飲食、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多數情況與腸道水分吸收異常或分泌過多有關。

急性胃腸炎是水樣便最常見的原因,可能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通常表現為腹痛、發熱等癥狀。輕度感染可通過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蒙脫石散可保護腸黏膜。細菌性感染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諾氟沙星等抗生素。
食物中毒多由進食變質食物引起,常伴隨嘔吐、頭暈。需立即停止攝入可疑食物,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癥狀持續超過24小時或出現血便時需就醫,醫生可能開具鹽酸小檗堿片等止瀉藥物。

腸道菌群失調也可能導致水樣便,與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飲食結構改變有關。可適當補充雙歧桿菌活菌制劑調節菌群,同時增加酸奶、納豆等發酵食品攝入。伴隨腹脹癥狀時可使用復方嗜酸乳桿菌片。
乳糖不耐受患者攝入乳制品后會出現水樣腹瀉,多伴有腸鳴音亢進。建議暫時避免牛奶及乳制品,選擇無乳糖配方奶粉。癥狀嚴重時可服用乳糖酶制劑幫助分解乳糖。

若水樣便持續3天以上或出現嚴重脫水癥狀,需及時就醫排除霍亂等烈性傳染病。嬰幼兒、老年人及孕婦出現水樣便應盡早到醫院就診,避免電解質紊亂引發嚴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