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塊排出通常與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流產或婦科疾病等因素有關。血塊可能由子宮內膜碎片、凝血功能異常或子宮結構異常等原因引起,具體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是血塊排出的常見原因。月經血中含有纖溶酶,正常情況下可防止血液凝固,但當出血量較大或纖溶酶不足時,血液可能凝結成塊。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規律性月經周期,血塊量少且無異常氣味。保持腹部保暖、避免劇烈運動有助于緩解癥狀。
流產也可能導致血塊排出。早期妊娠流產時,子宮內膜及妊娠組織排出可能形成較大血塊,常伴有下腹墜痛和陰道流血量增多。血塊中可能包含灰白色妊娠組織,需通過超聲檢查確認宮腔內是否有殘留物。醫生可能根據情況給予益母草顆粒、新生化顆粒等藥物促進子宮收縮。
子宮肌瘤是病理性血塊排出的常見原因。肌瘤可能導致宮腔變形,影響子宮收縮力,使經血滯留形成血塊。患者通常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嚴重者可出現貧血。婦科超聲可明確診斷,藥物治療常用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膠囊等,較大肌瘤需行肌瘤剔除術。
子宮內膜息肉也可能引起血塊排出。息肉增大時可導致月經量增多及血塊形成,部分患者伴有月經間期出血。宮腔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治療可采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或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
凝血功能障礙是較少見但需警惕的原因。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疾病可能導致月經血無法正常凝固,形成大量血塊。這類患者往往伴有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等全身出血傾向,需進行凝血功能檢測確診。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必要時輸注凝血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