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癬主要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常見致病菌包括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感染通常與直接接觸傳染源、皮膚屏障受損、環境潮濕等因素相關。

手足癬的發病與五大因素密切相關。真菌接觸傳播是最主要途徑,共用拖鞋、毛巾或接觸公共浴室地板可能導致感染。足部多汗癥患者因長期潮濕環境更易患病,汗液浸漬會破壞皮膚角質層防御功能。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力下降,皮膚糖分含量增高為真菌繁殖創造條件。長期穿不透氣鞋襪形成密閉潮濕環境,加速真菌生長。皮膚微小創傷如擦傷或濕疹可能成為真菌入侵門戶。

手足癬臨床表現具有典型特征。水皰型常見于足弓和趾間,呈現群集或散在小水皰。鱗屑角化型多發生在足跟和手掌,表現為皮膚增厚、脫屑和皸裂。趾間糜爛型好發于第三四趾縫,出現浸漬發白和糜爛面。部分患者伴隨劇烈瘙癢,搔抓可能導致繼發細菌感染。
針對手足癬的治療需根據類型選擇方案。局部外用抗真菌藥物是基礎治療,常用酮康唑乳膏、聯苯芐唑溶液和特比萘芬凝膠。鱗屑角化型可配合水楊酸軟膏促進角質剝脫。嚴重或頑固病例需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系統抗真菌藥物。保持患處干燥清潔,每日更換棉質吸汗襪,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

預防手足癬需注意三個關鍵環節。公共場所應穿著防水拖鞋,浴后徹底擦干趾縫。選擇透氣性好的鞋襪,必要時使用抗真菌粉劑。家庭成員有感染者需同步治療,對共用拖鞋、浴盆進行消毒處理。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定期檢查足部皮膚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