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膿腫通常由肛腺感染、肛周皮膚損傷、免疫力低下、克羅恩病、糖尿病等因素引起。肛門膿腫是肛周組織因細菌感染形成的化膿性炎癥,主要表現為肛門周圍紅腫熱痛,可能伴隨發熱、排便困難等癥狀。

1、肛腺感染
肛腺位于肛門齒狀線附近,開口于肛竇。當肛竇因糞便殘留或異物損傷導致細菌侵入時,可能引發肛腺感染。感染沿肛腺導管擴散至周圍間隙,形成肛門膿腫。常見致病菌包括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早期表現為肛門墜脹感,逐漸發展為局部跳痛。
2、肛周皮膚損傷
肛門周圍皮膚因腹瀉、便秘或不當清潔導致微小裂傷時,細菌可通過破損處侵入皮下組織。長期久坐、衣物摩擦等因素會加重局部刺激,增加感染概率。這類膿腫多位于肛周皮下,觸診可發現明顯波動感,皮膚表面常有發紅發熱表現。
3、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化療藥物的人群,其免疫防御功能受損,肛周局部更易發生條件致病菌感染。這類膿腫可能表現為多發性病灶,且容易反復發作。部分患者可能合并特殊病原體感染,如結核分枝桿菌或真菌。

4、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屬于慢性炎癥性腸病,可導致腸道黏膜屏障破壞。病變累及肛門直腸時,常形成深部膿腫或復雜瘺管。這類膿腫位置較深,可能延伸至坐骨直腸窩或骨盆直腸間隙,需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范圍。患者往往伴有腹瀉、體重下降等全身癥狀。
5、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高糖環境有利于細菌繁殖,同時微血管病變會導致局部組織修復能力下降。肛周感染進展迅速,容易發展為壞死性筋膜炎等嚴重并發癥。這類患者膿腫范圍常超過肛周區域,需警惕敗血癥風險。

肛門膿腫患者應保持肛周清潔干燥,排便后可用溫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潔產品。選擇透氣棉質內褲,減少局部摩擦。飲食上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西藍花等,預防便秘。急性期避免久坐,可采取側臥位減輕壓迫。若出現發熱或疼痛加劇,應立即就醫,防止感染擴散引發膿毒血癥。術后患者需定期換藥,遵醫囑使用頭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禁止自行挑破或擠壓膿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