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妊娠通常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激素水平不足、子宮環境異常、免疫因素或感染等因素引起。早期妊娠丟失中約50%-70%與胚胎自身缺陷相關,屬于自然選擇機制。
胚胎染色體異常是主要原因,常表現為受精卵分裂過程中出現的非整倍體變異。高齡孕婦卵子質量下降會顯著增加風險,35歲以上女性發生率可達20%-25%。母體孕酮分泌不足會導致子宮內膜容受性降低,黃體功能不全者發生風險增加3倍。
子宮解剖結構異常如子宮縱隔、宮腔粘連等改變著床微環境。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引發胎盤血管血栓形成。弓形蟲、風疹病毒等感染也可干擾胚胎發育。
多數情況下無需特殊治療,建議間隔3個月經周期后再備孕。反復發生需檢查染色體、性激素六項、凝血功能及宮腔鏡。黃體功能不足者可遵醫囑補充黃體酮,抗磷脂抗體陽性需使用低分子肝素。宮腔粘連患者可能需行宮腔鏡分離術。
連續兩次生化妊娠建議進行夫妻雙方染色體檢測。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需優先控制。避免接觸放射線及化學毒物,備孕期間每日補充0.4-0.8mg葉酸可降低部分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