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主要由細菌或真菌感染毛囊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皮膚摩擦損傷、多汗潮濕環境、毛發內生以及免疫低下狀態。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可通過皮膚微小破損侵入毛囊。皮膚長期受衣物摩擦或剃須刮毛造成的損傷會破壞皮膚屏障功能。高溫多汗環境利于微生物繁殖,特別是腋窩、腹股溝等部位。卷曲毛發向內生長會刺激毛囊,誘發炎癥反應。糖尿病患者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更易發生反復感染。

典型表現為紅色丘疹或膿皰,中心可見毛發穿過,伴有疼痛或瘙癢。頭皮、胡須區、大腿等毛發密集部位好發。輕度病例可能僅有局部紅腫,嚴重者可形成癤腫或癰。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是預防關鍵。避免穿著過緊衣物,剃須時注意器械消毒。局部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或克林霉素凝膠等抗生素制劑。真菌性毛囊炎需使用酮康唑乳膏。形成膿腫時需要切開引流。
反復發作或伴隨發熱者應及時就醫,排查糖尿病等潛在疾病。避免自行擠壓皮損,防止感染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