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鈣可通過癥狀表現、飲食評估和醫學檢查綜合判斷。
缺鈣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隨著程度加重會出現肌肉痙攣、手腳麻木等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表現。典型癥狀包括夜間小腿抽筋、牙齒松動、腰背疼痛及身高變矮。嚴重缺鈣可導致骨質疏松,輕微外力即引發骨折,常見部位為腕部、髖部和脊柱。
一、癥狀觀察:
日常需關注三個典型信號:骨骼疼痛多發生在承重部位如腰椎;肌肉抽搐常見于面部和四肢;牙齒變化表現為牙釉質脫落、牙根暴露。這些癥狀在活動后或夜間加重,與鈣離子參與神經傳導和肌肉收縮的生理功能相關。
二、飲食評估:
每日鈣攝入不足600毫克需警惕風險。常見高鈣食物包括南北豆腐、芝麻醬和乳制品,若飲食中缺乏這些食物且伴有維生素D攝入不足,缺鈣風險顯著增加。長期服用利尿劑或糖皮質激素會加速鈣流失,這類用藥史需重點記錄。
三、醫學檢測:
血清鈣檢測需結合離子鈣和總鈣值綜合判斷,尿鈣檢測可反映代謝狀況。骨密度檢查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T值≤-2.5可確診。骨代謝標志物檢測能早期發現鈣磷代謝異常,包括骨鈣素和β-膠原降解產物等指標。
預防缺鈣需保證每日300毫升牛奶或等量奶制品攝入,配合適量豆制品和深綠色蔬菜。上午10點前曬太陽2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避免濃茶和咖啡影響鈣吸收。建議選擇太極、八段錦等負重運動,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定期進行骨密度篩查,發現異常及時采用碳酸鈣D3、阿侖膦酸鈉等藥物干預,用藥期間每半年監測血鈣和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