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盆底康復主要通過生活方式調整、物理訓練及醫療干預三種方式實現。盆底肌損傷多由妊娠壓迫、分娩撕裂或激素變化引起,表現為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或性功能障礙。

生活方式調整包括控制體重、避免提重物及減少咖啡因攝入。超重會增加腹壓加重盆底負擔,建議通過飲食管理和低強度運動維持BMI在18.5-23.9。提舉超過5公斤重物可能造成盆底肌二次損傷,日常活動需注意姿勢保護。咖啡因會刺激膀胱加劇尿頻,每日攝入量建議不超過200毫克。

物理訓練以凱格爾運動為核心,配合腹式呼吸和陰道啞鈴使用。凱格爾運動需持續收縮盆底肌8-10秒后放松,每日練習3組每組10次,堅持6-8周可改善輕度尿失禁。腹式呼吸訓練能協調膈肌與盆底肌運動,每次深呼吸時同步收縮盆底肌效果更佳。陰道啞鈴選擇20-60克規格,每周訓練3次逐步增加負重。
醫療干預包含電刺激治療和激光修復兩種方式。低頻電刺激通過電極激活休眠的盆底肌纖維,10-15次療程對中度壓力性尿失禁有效率可達70%。二氧化碳點陣激光能促進陰道黏膜膠原再生,適用于輕中度盆腔器官脫垂患者。

產后42天需進行盆底肌力評估,肌力≤3級或出現臟器脫垂建議盡早就醫。哺乳期女性選擇治療方案時需避開影響乳汁分泌的干預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