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視可能由遺傳因素、眼軸過度增長、視網膜變薄、鞏膜結構異常、脈絡膜萎縮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光學矯正、藥物治療、后鞏膜加固術、視網膜激光光凝、玻璃體切除術等方式治療。
1、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高度近視病史的人群患病風險顯著增加。基因突變導致膠原蛋白合成異常,影響眼球壁結構穩定性。建議定期進行散瞳驗光檢查,兒童時期建立屈光發育檔案,避免近距離用眼過度。

2、眼軸過度增長:眼球前后徑超過26毫米時,視網膜被機械性牽拉變薄。黃斑區可能出現萎縮灶或漆裂紋,伴隨視物變形、中心暗點。佩戴硬性透氣性角膜接觸鏡可延緩進展,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視網膜脫離。
3、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色素上皮層萎縮導致脈絡膜毛細血管層暴露,可見后極部地圖狀萎縮灶。可能與氧化應激損傷、脈絡膜血流灌注不足有關。口服葉黃素、玉米黃質補充劑,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可改善黃斑水腫。
4、鞏膜結構異常:膠原纖維排列紊亂使鞏膜抗張力下降,眼球壁擴張形成后鞏膜葡萄腫。常伴有玻璃體液化混濁、視盤傾斜。后鞏膜加固術使用異體材料增強后極部強度,需聯合577nm閾值下視網膜激光治療。
5、脈絡膜萎縮:脈絡膜厚度低于50μm時發生血管層進行性萎縮,多灶性萎縮灶可融合成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顯示橢圓體帶斷裂,最佳矯正視力持續下降。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聯合角膜塑形鏡可延緩進展,避免潛水、蹦極等Valsalva動作。

日常需保證每日2小時戶外活動,攝入深色蔬菜補充維生素ACE。選擇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每半年進行眼底照相和OCT檢查。閱讀時保持30厘米距離,環境光照不低于500勒克斯,持續用眼20分鐘后遠眺6米外景物20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