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可通過石膏固定、支具矯正、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手術矯正等方式干預。該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肌肉異常、子宮內姿勢異常、骨骼發育障礙、關節囊攣縮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足部內翻、踝關節跖屈、足跟細小、小腿肌肉萎縮等癥狀。

1、石膏固定:早期干預可采用系列石膏矯形技術,通過漸進式調整足部位置促進畸形矯正。適用于嬰幼兒期輕度畸形,每1-2周更換石膏調整角度,需配合定期影像學評估矯正效果。治療期間需觀察肢體末梢血運,防止皮膚壓瘡。
2、支具矯正:佩戴Denis-Browne支具或動態矯正器維持矯正效果,每日需保證20小時以上穿戴時間。支具需根據生長周期每3-6個月調整尺寸,配合被動牽拉訓練改善踝關節活動度。夜間使用可防止畸形復發,持續至骨骼發育成熟。
3、物理治療:包括跟腱牽拉訓練、足外翻肌群強化、步態再教育等方法。水療可降低關節阻力,超聲波治療能緩解軟組織攣縮。建議每周3次專業康復訓練,家長需學習居家按摩手法促進血液循環。
4、藥物治療:疼痛明顯時可短期使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非甾體抗炎藥。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可暫時緩解痙攣型畸形,需每3-6個月重復注射。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胺適用于合并神經損傷病例。
5、手術矯正:Ponseti法失敗或嚴重畸形需行跟腱延長術、距下關節松解術等軟組織手術。骨骼畸形嚴重者需行骰骨截骨、三關節融合等骨性手術,最佳手術年齡為6-12個月。術后需石膏固定6-8周,繼以支具維持。

飲食應保證充足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推薦每日300ml牛奶或等效乳制品。康復期可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跳躍動作加重足部負荷。定期隨訪至骨骼成熟,觀察指標包括足底接觸面積、步態對稱性和關節活動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