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可通過服用甲硝唑片、頭孢克肟、阿莫西林等藥物預防感染,通常由口腔細菌感染、創面暴露、免疫力下降、操作污染、術后護理不當等原因引起。

1、藥物選擇:
甲硝唑片是口腔抗厭氧菌感染的常用藥物,能有效抑制牙齦卟啉單胞菌等致病菌。配合廣譜抗生素如頭孢克肟可覆蓋需氧菌感染,形成協同抗菌作用。用藥前需確認無藥物過敏史。
2、感染風險:
拔牙創面暴露可能引發干槽癥,表現為劇烈疼痛和腐臭味。可能與血凝塊脫落、吸煙刺激等因素有關。除藥物預防外,術后24小時內應避免漱口或吮吸動作。

3、免疫防護:
糖尿病患者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者感染風險增加。這類人群需延長用藥周期至5-7天,同時監測血糖水平。體溫超過38℃或腫脹持續加重需及時復診。
4、操作因素:
復雜拔牙手術如阻生齒拔除后,建議靜脈輸注抗生素預防感染。可能與手術創傷大、骨組織暴露時間長有關,通常伴隨張口受限和放射性疼痛癥狀。
5、護理配合:
術后可含漱氯己定溶液輔助清潔,避免使用酒精類漱口水刺激創面。冷敷面部減輕腫脹,48小時后改為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飲食選擇溫涼流質如牛奶、米湯。

術后恢復期需保持口腔衛生,使用軟毛牙刷避開創面刷牙。避免劇烈運動和辛辣食物刺激,推薦高蛋白飲食如蒸蛋、魚肉泥促進組織修復。出現異常出血或持續疼痛超過3天應及時就醫復查,必要時進行創面清創處理。合理用藥結合科學護理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促進牙槽骨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