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可通過機械通氣、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抗生素治療、維持內環境穩定、營養支持等方式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通常由早產導致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宮內窘迫、母親糖尿病、剖宮產、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機械通氣:
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是基礎治療手段,通過鼻塞或氣管插管維持肺泡擴張。高頻振蕩通氣適用于嚴重病例,可減少氣壓傷風險。機械通氣期間需密切監測血氧飽和度與血氣分析,根據結果調整參數。
2、肺表面活性物質:
豬肺磷脂注射液或牛肺表面活性劑通過氣管內滴注直接補充缺乏物質。給藥后需結合體位引流促進藥物分布,通常在出生后6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該治療可顯著降低病死率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發生率。

3、抗感染治療:
氨芐西林聯合慶大霉素用于預防繼發感染,懷疑敗血癥時需加用頭孢噻肟。用藥前需完成血培養檢查,療程根據感染指標調整。早產兒需按校正胎齡計算給藥劑量。
4、循環支持:
靜脈輸注多巴胺改善心肌收縮力,維持平均動脈壓>30mmHg。限制液體入量至80-100ml/kg/d,使用呋塞米防治肺水腫。動態監測中心靜脈壓與尿量,維持電解質平衡。
5、營養干預:
出生后24小時內開始腸外營養,逐步過渡至微量母乳喂養。添加中鏈甘油三酯強化能量供給,靜脈補充維生素AD。生長遲緩者需增加蛋白質至3.5-4g/kg/d。

治療期間維持中性溫度環境,嚴格控制噪音與光線刺激。恢復期進行撫觸與被動運動訓練,定期評估神經發育。出院后繼續母乳喂養至少6個月,按時接種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隨訪至2周歲監測肺功能與生長發育指標,發現運動落后需早期康復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