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困卻睡不著可通過調整睡眠環境、放松訓練、規律作息、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睡眠障礙可能與心理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環境干擾、軀體疾病、藥物影響等因素有關。

1、調整睡眠環境
保持臥室安靜、黑暗且溫度適宜,使用遮光窗簾減少光線刺激,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和透氣床品。避免在臥室放置電子設備,睡前1小時調暗燈光,環境濕度控制在百分之50左右有助于入睡。
2、放松訓練
進行漸進式肌肉放松或腹式呼吸練習,吸氣4秒屏息2秒呼氣6秒的節奏重復進行。聽白噪音或自然音效,水溫40度左右的泡腳持續15分鐘,這些方法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
3、規律作息
固定起床時間包括周末,白天避免超過30分鐘的小睡。早晨接觸自然光30分鐘,晚餐與睡眠間隔3小時,睡前2小時停止高強度腦力活動,建立洗澡-閱讀-關燈的固定程序。

4、認知行為療法
記錄睡眠日志識別不良習慣,對失眠的過度焦慮可通過再歸因訓練緩解。限制臥床時間僅用于睡眠,醒后20分鐘無法入睡應離開床鋪,該方法需持續4周以上見效。
5、藥物治療
短期可遵醫囑使用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非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小劑量多塞平改善睡眠維持。中成藥如烏靈膠囊、甜夢膠囊調節神經功能,但須避免長期依賴藥物助眠。

長期失眠者應避免睡前攝入咖啡因和酒精,晚餐選擇小米粥、香蕉等含色氨酸食物。白天進行快走、瑜伽等中等強度運動,但睡前3小時停止鍛煉。持續2周未改善需排查甲狀腺功能異常、焦慮抑郁等潛在疾病,睡眠監測可明確具體障礙類型。建立"床-睡眠"的條件反射需要時間,避免過度關注入睡反而加重緊張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