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嬰兒出生時髖關節結構異常導致的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髖臼淺平、股骨頭覆蓋不足或脫位。該疾病可通過早期篩查、物理干預和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通常與遺傳因素、胎位異常或產后護理不當等因素相關。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生理性因素包括子宮內胎位異常如臀位、羊水過少限制胎兒活動、產后襁褓包裹過緊等。這些因素可能影響髖關節正常發育,表現為雙腿皮紋不對稱、活動時關節彈響等癥狀。建議通過蛙式抱姿、寬尿布護理等物理方法促進關節復位。

病理性因素可能與膠原蛋白代謝異常如Ehlers-Danlos綜合征、神經肌肉疾病如腦癱有關,常伴隨關節松弛或肌張力異常。這類情況需通過超聲或X線確診,輕中度患者可采用Pavlik吊帶固定,重度脫位可能需行Salter骨盆截骨術等手術矯正。

新生兒期是干預黃金窗口,出生后6周內進行B超篩查可顯著提高治愈率。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成年后骨關節炎、跛行等后遺癥。若發現患兒下肢不等長或髖關節外展受限,建議盡早就診兒童骨科專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