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俗稱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的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該病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母乳喂養相關因素、溶血性疾病、感染或遺傳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光療、藥物治療、換血療法等方式干預。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非病理性原因,與肝臟代謝功能不成熟有關。出生后2-3天出現皮膚黃染,7-10天自然消退,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增加喂養頻次促進排便即可加速膽紅素排出。
母乳性黃疸分為早發型和遲發型。早發型與母乳攝入不足導致腸肝循環增加有關,加強母乳喂養可緩解;遲發型可能因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影響膽紅素代謝,暫停母乳3天后黃疸明顯減退。

溶血性疾病是病理性黃疸的主要病因。ABO溶血多見于母親O型血而胎兒A/B型血的情況,Rh溶血發生在母親Rh陰性而胎兒Rh陽性時。這兩種情況會導致紅細胞大量破壞,膽紅素生成急劇增加,需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嚴重時需進行免疫球蛋白注射或換血治療。
細菌或病毒感染可引發肝細胞損傷性黃疸。新生兒敗血癥、尿路感染等可抑制肝臟酶活性,表現為黃疸持續不退或反復加重,需進行血培養等檢查明確感染源后針對性使用抗生素。
遺傳代謝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G6PD缺乏癥可誘發溶血性黃疸。接觸樟腦丸、食用蠶豆等氧化性物質后出現急性溶血,黃疸進展迅速,需立即就醫避免膽紅素腦病發生。

當黃疸出現時間早于出生24小時、每日膽紅素上升速度超過5mg/dl、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癥狀時,提示存在重癥風險,需緊急醫療干預。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mg/dl或早產兒超過15mg/dl時,光療是最常用的有效治療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