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伴糜爛通常無法完全自愈,但通過規范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可有效控制癥狀并促進黏膜修復。
1、疾病特點與分期:

慢性胃炎伴糜爛屬于胃黏膜炎癥伴淺表性損傷,臨床分為活動期和愈合期。活動期表現為上腹隱痛、餐后飽脹、反酸等癥狀,胃鏡下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及點狀糜爛;愈合期癥狀減輕,但黏膜修復需較長時間。該病治愈率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用藥依從性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根除幽門螺桿菌后治愈率可達80%以上。
2、規范治療措施:

醫學干預以四聯療法為主,包含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及兩種抗生素。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硫糖鋁可促進糜爛面修復。伴隨膽汁反流時需聯合促胃腸動力藥。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胃鏡,評估黏膜愈合情況。
3、日常管理要點:
飲食需定時定量,選擇易消化的粥類、面條等低纖維食物,避免辛辣、過酸或油炸食品。戒煙限酒,減少咖啡、濃茶攝入。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焦慮加重胃酸分泌。睡眠時抬高床頭15厘米可減少夜間反流。

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溫和運動如散步、八段錦,改善胃腸蠕動功能。可嘗試餐后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消化。若出現黑便、持續嘔吐或體重驟降需立即就醫。長期隨訪中需注意貧血及營養狀況,必要時補充鐵劑、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保持規律作息與正念飲食對預防復發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