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發作時通過皮膚排出病邪可能反映機體正氣驅邪外出的過程,中醫認為這與風邪外透、氣血通暢、邪有出路、臟腑功能調節、疾病轉歸等因素相關。

1、風邪外透:
中醫將蕁麻疹歸為"隱疹",認為風邪郁于肌表時,通過發疹形式使邪氣外透。皮膚出現風團瘙癢表明衛氣與邪氣交爭,此過程類似感冒發熱的排病反應。保持環境溫度穩定有助于促進邪氣發散,避免過度抓撓防止邪毒內陷。
2、氣血通暢:
疹色鮮紅、發作時體溫升高提示氣血運行加速。部分患者發疹后原有頭痛、胸悶癥狀減輕,符合"郁而發之"的治療原則。可配合拍打經絡或艾灸大椎穴輔助氣血流通,發作期宜穿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

3、邪有出路: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發疹相當于為濕熱毒邪開辟排泄通道。常見食用海鮮后發疹者,疹退后舌苔厚膩減輕。發作期間建議飲用綠豆湯、薏米水等清熱利濕飲品,忌食辛辣發物避免助長內熱。
4、臟腑調節:
急性蕁麻疹多與肺衛不固相關,慢性發作常涉及肝脾失調。發疹過程可能伴隨情緒波動或排便改變,反映機體在進行自我調節。情志抑郁者可飲用玫瑰花茶疏肝,脾虛者可用山藥粥健脾,但需辨證施治。
5、疾病轉歸:
部分頑固性蕁麻疹通過階段性劇烈發作后逐漸痊愈,符合"正邪相爭-邪退正復"的病理規律。此期間可能出現疹色由紅轉暗、發作間隔延長等向好跡象。記錄發作時間與誘因有助于判斷轉歸趨勢,突發喉頭水腫需立即就醫。

中醫調理蕁麻疹期間可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柔和運動促進氣血循環,飲食宜選擇蓮子、百合等清補之品。發作期洗浴水溫控制在37℃左右,避免使用堿性沐浴產品。慢性患者建議定期復查舌脈,根據體質變化調整養生方案,頑固性病例需配合刺絡拔罐等外治法加強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