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收縮乏力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通常表現為產程延長、出血量增加等癥狀。該情況可通過調整分娩體位、藥物加強宮縮等方式干預。

生理性因素中,產婦體力消耗過度是常見原因。長時間未進食或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肌肉疲勞,影響子宮收縮效率。分娩過程中保持適當活動,如使用分娩球輔助,有助于改善宮縮節律。心理緊張會抑制催產素分泌,通過呼吸訓練或導樂陪伴可緩解焦慮情緒。胎兒位置異常如枕后位可能機械性阻礙宮縮傳導,調整體位如側臥位或手膝位可能改善。

病理性因素包括子宮肌纖維結構異常。多胎妊娠或羊水過多使子宮過度膨脹,肌纖維拉伸后收縮力下降,可能伴隨宮底升高、胎心異常。既往子宮手術史如肌瘤剔除術可能形成瘢痕組織,影響協調性收縮,這類情況需持續胎心監護。內分泌紊亂如低鎂血癥會干擾肌細胞鈣離子通道,可能合并四肢麻木、腱反射減弱,靜脈補鎂可糾正電解質失衡。

當出現宮縮間隔超過5分鐘、每次持續時間不足30秒時,建議及時告知醫護人員。醫療團隊可能根據情況使用縮宮素靜脈滴注,或實施人工破膜等加速產程的措施。若合并持續性出血或胎心異常,需評估是否需轉剖宮產終止妊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