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尿血可通過抗生素治療、增加液體攝入、膀胱保護藥物等方式緩解。該癥狀通常由細菌感染、膀胱黏膜損傷、免疫力下降、尿路梗阻、化學刺激等因素引起。

細菌感染是急性膀胱炎最常見的病因,大腸桿菌占75%以上感染病例。細菌侵入膀胱黏膜后引發炎癥反應,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血尿。治療需根據尿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左氧氟沙星、頭孢克肟、磷霉素氨丁三醇等。
膀胱黏膜損傷可能由導尿操作、膀胱結石摩擦等因素造成。受損黏膜暴露出皮下血管網,排尿時尿液沖刷導致機械性出血。可配合使用膀胱黏膜保護劑如透明質酸鈉,同時避免辛辣食物刺激。

免疫力下降人群更易發生嚴重感染。糖尿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可能出現快速進展的出血性膀胱炎。除抗感染治療外,需加強營養支持,適量補充維生素C增強血管韌性。
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膀胱頸攣縮等情況會導致尿液滯留,增加細菌繁殖風險。解除梗阻是根本治療措施,輕度梗阻可嘗試α受體阻滯劑如坦索羅辛,重度需考慮手術治療。
化學刺激多見于長期接觸染發劑、化工溶劑的職業暴露人群。代謝產物通過尿液排泄時損傷膀胱上皮,出現特征性終末血尿。建議脫離暴露環境,必要時使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

出現持續血尿超過24小時、發熱超過38.5℃或伴有腰背部疼痛時,需警惕上尿路感染可能,建議立即泌尿外科就診。老年患者突發無痛性血尿需排除膀胱腫瘤,應完善膀胱鏡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