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通常需要檢查肛門指診、糞便隱血試驗、結腸鏡、血常規、腹部CT等項目。大便出血可能與痔瘡、肛裂、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結直腸癌等因素有關,建議及時就醫明確病因。

1、肛門指診
肛門指診是初步篩查肛門及直腸下端病變的常用方法,醫生通過手指觸診可發現痔瘡、肛裂或低位直腸腫瘤。檢查時患者需采取膝胸臥位或側臥位,醫生會評估肛門括約肌張力、有無腫塊及觸痛。該方法無需特殊準備,但對高位直腸病變檢出率有限。
2、糞便隱血試驗
糞便隱血試驗能檢測肉眼不可見的微量出血,適用于篩查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檢查前需避免食用動物血、紅肉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免干擾結果。持續性陽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潰瘍、炎癥或腫瘤,需結合其他檢查進一步明確。
3、結腸鏡
結腸鏡可直接觀察全結腸黏膜情況,是診斷結直腸病變的金標準。檢查前需進行腸道清潔準備,過程中可同時進行活檢或息肉切除。能明確出血源如潰瘍性結腸炎的彌漫性糜爛、克羅恩病的縱行潰瘍、腸息肉表面血管破裂等病變。

4、血常規
血常規可評估失血程度及是否存在感染,長期慢性出血會導致血紅蛋白下降,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性腸炎,血小板減少可能與血液病相關出血有關。該檢查為抽血檢測,需空腹進行。
5、腹部CT
腹部CT能顯示腸壁增厚、腸腔狹窄、腹腔淋巴結腫大等結構異常,對腫瘤分期和并發癥診斷有重要價值。增強CT可清晰顯示活動性出血灶,適用于急性大量出血或結腸鏡未明確病因者。檢查前需口服造影劑充分充盈腸管。

出現大便出血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及辛辣刺激飲食,保持排便通暢。可適量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西藍花等,必要時使用乳果糖軟化糞便。觀察出血顏色、頻率及伴隨癥狀,若出現頭暈、心悸等貧血表現或出血持續超過3天,須立即就醫。所有檢查均需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避免自行判斷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