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痿既可能與陰虛有關,也可能與陽虛有關,需結合具體癥狀判斷。中醫理論中,陰虛表現為潮熱盜汗、口干咽燥、舌紅少苔;陽虛則常見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胖苔白。兩者均可導致宗筋失養,引發勃起功能障礙。

一、陰虛型陽痿:
陰虛型陽痿多因腎陰虧虛或肝腎陰虛所致。患者常見夜間陰莖易勃起但硬度不足,伴隨五心煩熱、夢遺滑精、頭暈耳鳴等癥狀。治療需滋補腎陰,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日常應避免熬夜、辛辣刺激食物,可適量食用黑芝麻、山藥、枸杞等滋陰食材。

二、陽虛型陽痿:
陽虛型陽痿多由腎陽不足或脾腎陽虛引起。典型表現為勃起困難、性欲減退,伴有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精神萎靡等。治療宜溫補腎陽,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方劑。生活中需注意保暖,適當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溫和運動,飲食可加入羊肉、核桃、韭菜等溫補類食物。

除陰虛陽虛外,陽痿還可能由肝郁氣滯、濕熱下注等證型導致。長期精神壓力大、久坐不動、過度手淫等不良習慣均可能誘發或加重癥狀。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煙酒刺激,夫妻雙方加強情感溝通。若癥狀持續超過3個月或伴隨其他不適,需及時就醫進行激素水平檢測、陰莖血流超聲等檢查,排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器質性病因。中醫調理需堅持3-6個月,期間需定期復診調整用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