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刮片檢查是一種通過刮取宮頸表面細胞進行病理學分析的篩查方法,主要用于早期發現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宮頸刮片檢查的操作流程主要有取樣前準備、細胞采集、固定處理、實驗室檢測、結果解讀五個步驟。

1、取樣前準備
檢查前24小時應避免性生活、陰道沖洗及局部用藥,選擇月經干凈后3-7天進行檢查。患者需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醫生會使用陰道窺器暴露宮頸,觀察宮頸表面情況。妊娠期女性也可進行檢查,但需提前告知醫生孕周情況。
2、細胞采集
使用特制刮板或刷子,在宮頸鱗柱狀上皮交界處順時針旋轉刮取脫落細胞。傳統巴氏涂片需將細胞均勻涂抹在玻片上,液基細胞學檢查則會將刷頭放入保存液中。采集時可能有輕微酸脹感,但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疼痛。
3、固定處理
傳統涂片需立即用95%酒精固定以防細胞變性,液基細胞學標本需震蕩搖勻后送檢。實驗室會對樣本進行離心、過濾等處理,去除血液和黏液干擾。處理后的細胞會被制成單層薄片,提高診斷準確性。

4、實驗室檢測
病理醫師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學改變,采用TBS分級系統評估結果。檢查可發現HPV感染引起的挖空細胞、核異型等癌前病變特征。部分機構會同步進行HPV-DNA檢測,提高篩查敏感性。
5、結果解讀
正常結果提示未見上皮內病變,異常結果需根據程度建議陰道鏡或活檢。ASC-US提示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LSIL提示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高度病變需進一步檢查,連續兩次陰性可延長篩查間隔。

建議21歲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30歲以上可聯合HPV檢測延長至5年一次。檢查后一周內避免盆浴和劇烈運動,出現持續出血需就醫。保持規律作息、接種HPV疫苗、避免多個性伴侶等措施能有效預防宮頸病變。日常注意觀察異常陰道分泌物或接觸性出血癥狀,及時進行婦科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