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焦慮癥可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社會支持及中醫調理等方式干預。該癥狀通常與神經遞質失衡、慢性疾病困擾、社會角色轉變、認知功能退化以及藥物副作用等因素相關。

心理治療是首選干預方式,認知行為療法能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正念減壓訓練可改善情緒調節能力。專業心理醫生會采用個體化治療方案,通常需要8-12周的系統訓練。
藥物治療需在精神科醫師指導下進行,常用藥物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苯二氮?類藥物如阿普唑侖以及新型抗焦慮藥如丁螺環酮。藥物選擇需綜合考慮患者肝腎功能、合并用藥情況及藥物相互作用。

生活方式調整包含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兩方面。建議保持每天7-8小時睡眠,午休不超過30分鐘。運動方面推薦太極拳、八段錦等低強度項目,每周鍛煉3-5次,每次30分鐘為宜。飲食應注意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燕麥,限制咖啡因攝入。
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很關鍵。家屬應學習非批判性傾聽技巧,社區可組織老年興趣小組。參加合唱、書法等團體活動能改善社會隔離狀態,建議每周參與2-3次集體活動。
中醫調理可采用安神類中藥如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配合耳穴壓豆、艾灸等傳統療法。針灸治療選取百會、神門等穴位,需由專業中醫師操作。

當出現持續心悸、睡眠障礙超過兩周,或伴隨明顯體重下降時,建議盡早就診精神心理科。嚴重病例可能需住院進行藥物調整和心理危機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