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主要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免疫系統低下等因素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
細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見誘因。感冒或流感時病原體可能經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引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表現為耳痛、發熱、聽力下降。這種情況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克肟進行抗感染治療,配合布洛芬緩解疼痛。

咽鼓管功能障礙易導致分泌性中耳炎。兒童腺樣體肥大、成人鼻竇炎均可影響咽鼓管通氣功能,造成中耳負壓和積液,出現耳悶、耳鳴。可通過鼻噴激素如糠酸莫米松減輕黏膜水腫,嚴重者需行鼓膜穿刺術引流積液。

免疫系統低下人群更易反復發作。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中耳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可能發展為慢性中耳炎,伴隨耳漏、鼓膜穿孔。除控制基礎疾病外,可考慮鼓室成形術修復受損組織。
過敏性鼻炎患者中耳炎風險增高。鼻部過敏反應可能蔓延至咽鼓管,引發變態反應性中耳炎,特征為雙耳瘙癢、黏稠分泌物。需聯合使用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和鼻用色甘酸鈉。

嬰幼兒哺乳姿勢不當可能誘發疾病。平臥位喂奶易使乳汁逆流至中耳,建議45度角斜抱喂養。若出現拒食、抓耳等表現,應及時進行耳鏡檢查。
當中耳炎反復發作或出現高熱不退、劇烈頭痛等癥狀時,需排除顱內并發癥可能,建議盡早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