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瀉伴隨胃絞痛可能由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或胃腸功能紊亂引起。急性胃腸炎多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表現為嘔吐、腹瀉及陣發性腹痛;食物中毒常由攝入變質食物引發,癥狀包括劇烈嘔吐、水樣便和腹部絞痛;胃腸功能紊亂則與飲食不當、精神緊張有關,可能出現間歇性胃痛伴排便異常。

急性胃腸炎通常由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或沙門氏菌感染引起,胃黏膜受刺激后產生痙攣性疼痛,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腹瀉呈稀水樣。輕度病例可通過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雙歧桿菌調節菌群。若出現發熱或血便需就醫排除細菌性痢疾。

食物中毒常見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海鮮或肉類,毒素直接刺激胃腸黏膜。典型表現為進食后2-6小時突發嘔吐,腹瀉每日可達10次以上,臍周絞痛明顯。需立即停止進食可疑食物,飲用淡鹽水補充電解質,嚴重者需靜脈補液治療。
胃腸功能紊亂多與暴飲暴食、辛辣刺激飲食相關,胃酸分泌異常引發絞痛,腸蠕動加快導致腹瀉。建議暫時禁食4-6小時,后續選擇米湯、饅頭等低渣飲食,熱敷腹部緩解痙攣。反復發作需胃鏡檢查排除消化性潰瘍。

持續嘔吐超過24小時、出現意識模糊或尿量減少提示嚴重脫水,兒童及老年人出現皮膚彈性下降、眼窩凹陷時需急診輸液治療。便常規、血常規及電解質檢查可幫助明確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