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牙齦增生是指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后引起的牙齦組織非炎癥性增生,主要表現為牙齦體積增大、質地堅韌、顏色粉紅、表面呈結節狀或分葉狀。常見誘發藥物有苯妥英鈉、環孢素、鈣通道阻滯劑等,增生多從牙齦乳頭開始,嚴重時可覆蓋牙冠,影響咀嚼和美觀。

1、牙齦形態改變
早期表現為牙齦乳頭圓鈍膨大,逐漸發展為牙齦邊緣增厚,呈球狀或分葉狀突起。增生組織常覆蓋牙冠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嚴重者完全遮蓋牙面。上頜前牙區最易受累,增生牙齦與牙齒之間可形成假性牙周袋,但無典型牙周炎時的出血和溢膿表現。
2、組織質地特征
增生的牙齦質地致密堅韌,按壓有彈性,與炎癥性牙齦松軟易出血的特點明顯不同。表面可見顆粒狀或草莓樣凹凸結構,黏膜色澤接近正常或呈淡粉色,少數因繼發感染可能出現局部充血。病變區域通常無自發痛,但可能伴隨牙齒移位或咬合不適。
3、藥物關聯性
苯妥英鈉引起的增生多呈分葉狀,常見于癲癇患者;環孢素所致者易伴發牙齦出血,多見于器官移植術后;鈣通道阻滯劑如硝苯地平導致的增生進展較緩慢。藥物濃度和用藥時間直接影響增生程度,通常在用藥3-6個月后出現,停藥后多數可逐漸消退。

4、鑒別診斷要點
需與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鑒別,后者自幼發病且無服藥史;白血病性牙齦增生常伴自發出血和蒼白面容;妊娠期牙齦瘤具有明顯激素關聯性。病理檢查可見藥物性增生以纖維結締組織增殖為主,炎癥細胞浸潤較少,上皮釘突延長。
5、處理原則
輕度增生可通過加強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和牙線控制;中重度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或更換替代藥物。頑固性病例可行牙齦成形術,但術后仍需嚴格菌斑控制。日常建議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每3-6個月進行專業潔治。

藥物性牙齦增生患者應建立個性化口腔護理計劃,選用小頭軟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重點清潔牙齦溝區域。飲食避免過硬過燙食物刺激增生組織,增加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攝入有助于維持牙齦健康。定期口腔檢查能早期發現復發跡象,合并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需加強多學科協作管理。戒煙限酒可降低繼發感染風險,正畸治療前需評估牙齦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