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癥是一種由細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體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的嚴重感染性疾病。

1、病原體感染
敗血癥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鏈球菌等。這些病原體可通過傷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途徑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病原體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釋放毒素,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2、炎癥反應失控
敗血癥的核心病理生理改變是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控。病原體及其毒素激活免疫系統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平衡被打破,導致血管內皮損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環障礙。這種過度的炎癥反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
3、臨床表現
敗血癥患者通常表現為寒戰高熱或體溫不升、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全身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尿量減少、皮膚花斑等組織灌注不足表現。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異常、C反應蛋白升高、降鈣素原水平增高。

4、危險因素
老年人、嬰幼兒、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以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人群更容易發生敗血癥。侵入性醫療操作如中心靜脈置管、氣管插管等也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患者由于皮膚屏障破壞,敗血癥發生率較高。
5、并發癥風險
未經及時治療的敗血癥可能發展為感染性休克,出現頑固性低血壓和組織低灌注。嚴重者可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腎損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部分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遺留長期認知功能障礙或身體機能下降。

預防敗血癥需注意增強體質、及時處理感染病灶、規范使用抗生素。對于高危人群應加強防護,避免交叉感染。出現疑似癥狀時應盡早就醫,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治療期間需保證充足營養攝入,適當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恢復期可進行適度康復訓練幫助功能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