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的護理要點主要包括維持體溫穩定、科學喂養、預防感染、定期監測生長發育、及時就醫隨訪等。早產兒因各器官發育不成熟,需特別關注呼吸、消化、免疫等系統功能。

1、維持體溫
早產兒皮下脂肪薄,體溫調節能力差,需保持環境溫度在24-28攝氏度,濕度50%-60%。使用暖箱或袋鼠式護理時,避免包裹過厚導致過熱。接觸嬰兒前需預熱雙手,更換衣物或尿布時動作迅速。體溫過低可能引發硬腫癥,體溫過高則增加脫水風險。
2、科學喂養
優先選擇母乳喂養,母乳含抗體和營養素更易吸收。吸吮力弱的早產兒可采用滴管或鼻飼,按需少量多次喂養。配方奶需選擇早產兒專用型,沖調濃度嚴格遵醫囑。喂養時觀察有無嗆奶、腹脹,喂后豎抱拍嗝。體重增長不足時需強化營養支持。
3、預防感染
接觸嬰兒前必須洗手消毒,避免親吻嬰兒面部。奶瓶、衣物需高溫消毒,避免與呼吸道感染者接觸。臍部護理用75%酒精每日消毒至脫落。皮膚褶皺處保持干燥,紅臀時可涂護臀霜。發現膿皰疹、發熱等感染征象需立即就醫。

4、生長監測
每日記錄體重、奶量、大小便次數,每周測量身長頭圍。矯正月齡評估發育里程碑,如追視、抬頭等。定期檢測血紅蛋白預防貧血,補充鐵劑和維生素D。眼底篩查排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聽力篩查需在出生后3個月內完成。
5、醫療隨訪
按預約進行新生兒科復查,評估神經行為發育。接種疫苗需按矯正月齡規劃,卡介苗需體重達標后補種。出現呼吸暫停、喂養困難、黃疸加重等情況需急診處理。家長需學習心肺復蘇技能,家中備好急救聯系方式。

早產兒護理需注重細節管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避免直吹風,衣物選擇純棉材質減少摩擦。避免過度搖晃或劇烈運動,睡眠時采用仰臥位降低猝死風險。記錄喂養和睡眠規律有助于發現問題,與醫護人員保持溝通。母親保持情緒穩定有助于母乳分泌,家庭支持對早產兒預后至關重要。出院后定期進行發育評估,早期干預可改善遠期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