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竇炎與痔瘡是兩種常見的肛腸疾病,但病因、癥狀及治療方式存在明顯差異。
肛竇炎是肛竇及肛腺的感染性炎癥,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表現為肛門深部持續性鈍痛,排便時加重,可能伴隨肛門墜脹感或分泌物增多。急性期可能形成肛周膿腫。治療以抗感染為主,常用藥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嚴重者需手術切開引流。

痔瘡是直腸下端靜脈叢淤血擴張形成的團塊,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主要誘因包括長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典型癥狀為便血內痔多見、肛門腫物脫出及疼痛外痔多見。輕度痔瘡可通過調整飲食、溫水坐浴緩解;中重度需使用馬應龍痔瘡膏、太寧栓等藥物;反復發作或血栓性外痔需手術切除。
關鍵區別在于:肛竇炎屬于感染性疾病,疼痛位置較深且與排便相關;痔瘡是血管病變,以出血和腫物脫出為主。兩者均可通過肛門指診和腸鏡鑒別,建議出現癥狀時盡早就診肛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