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肚子脹氣是常見現象,主要與激素波動、消化功能變化等因素相關。脹氣可能由黃體酮水平升高、腸道蠕動減緩、飲食不當、盆腔充血或原發性痛經等原因引起,通常伴隨下腹墜脹、排氣增多等癥狀。

激素變化是核心誘因。月經前黃體酮分泌增加會抑制腸道平滑肌收縮,導致食物滯留時間延長,發酵產氣增多。這種生理性改變通常在經期第2-3天自行緩解,建議通過熱敷下腹部、輕柔按摩促進腸蠕動。
消化功能紊亂會加重癥狀。經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可能引發腸道痙攣,部分女性會出現便秘或腹瀉交替現象。可適量補充含益生菌的酸奶、發酵食品調節菌群平衡,避免豆類、洋蔥等易產氣食物。

飲食因素需特別注意。高鹽飲食會加重水鈉潴留,碳酸飲料、十字花科蔬菜可能增加腸道氣體。經期推薦選擇小米粥、南瓜等易消化食物,分次少量進食減輕胃腸負擔。
盆腔充血會壓迫直腸。子宮增大可能影響腸道正常排空功能,表現為里急后重感。膝胸臥位姿勢有助于緩解壓迫,每日進行15分鐘腹式呼吸可改善血液循環。

對于合并嚴重痛經者,需警惕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病理因素。若脹氣持續至經后或伴隨劇烈疼痛、異常出血,建議婦科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臨床常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等短效避孕藥調節激素水平,但需專業醫師評估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