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生存期通常為5年左右,實際生存時間受到肝功能分級、并發癥控制、治療依從性、營養狀況及基礎疾病管理等多因素影響。

肝功能分級是影響預后的核心指標。Child-Pugh分級C級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而B級患者通過規范治療可延長至8-10年。門靜脈高壓相關并發癥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性腦病是主要致死原因,首次出血死亡率高達30%。
并發癥管理能顯著改善生存質量。腹水患者需限制鈉鹽攝入并配合利尿劑治療,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需及時使用抗生素。肝腎綜合征患者需進行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必要時考慮肝移植評估。肝性腦病患者需調節腸道菌群并控制蛋白攝入量。

抗病毒治療是基礎干預措施。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可有效抑制病毒復制,降低肝癌發生風險。合并肝癌患者需根據腫瘤分期選擇肝動脈化療栓塞、射頻消融或靶向治療。
營養支持對預后至關重要。建議每日攝入35-40kcal/kg熱量及1.2-1.5g/kg蛋白質,優先選擇支鏈氨基酸制劑。維生素D缺乏普遍存在,需定期監測并補充。

終末期患者應考慮姑息治療。頑固性腹水可行腹腔穿刺引流,難治性肝性腦病可嘗試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治療。符合米蘭標準的患者應盡早進行肝移植評估,移植后5年生存率可達7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