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現吐血嘔血和拉血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現,可能由多種疾病引起。消化道出血按部位可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嘔血多提示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腸出血,便血可能源于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結腸、直腸出血。

常見原因主要有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消化道腫瘤等。消化性潰瘍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多與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或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出血時可表現為嘔咖啡樣物或鮮紅色血液,伴黑便。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常見于肝硬化患者,出血量大且兇猛,嘔血多為鮮紅色,易導致休克。急性胃黏膜病變多由應激、藥物或酒精誘發,出血量相對較小。消化道腫瘤如胃癌、結腸癌等,可能表現為反復少量嘔血或便血,常伴有消瘦、貧血。
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包括痔瘡、腸息肉、缺血性腸炎等。痔瘡出血多為便后滴鮮血,與糞便不混合。腸息肉或腸癌出血多為暗紅色血便,可能混有黏液。缺血性腸炎多見于動脈硬化的老年人,表現為突發腹痛后便血。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易出現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若出現嘔血或便血,應立即禁食禁水,保持側臥位避免誤吸,盡快就醫。醫生會根據病史、體檢和胃鏡、腸鏡等檢查明確出血原因和部位,給予止血、補液、輸血等治療,必要時行內鏡下止血或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