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指手術切口處腹壁組織愈合不良,導致腹腔內容物通過薄弱點向外突出形成的疝。切口疝對身體的影響主要包括局部不適、功能障礙和潛在并發癥。

切口疝初期可能僅表現為切口處輕微隆起,伴隨站立或用力時局部脹痛,平臥后腫塊可回納。隨著病程進展,疝囊逐漸增大,可能出現持續性鈍痛、牽拉感,影響日常活動。部分患者會出現消化不良、便秘等腸道功能紊亂癥狀。

切口疝可能引發兩種嚴重并發癥。疝內容物嵌頓是常見急癥,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腫塊無法回納,可能伴隨惡心嘔吐。嵌頓時間超過6小時易發展為絞窄性疝,導致腸管缺血壞死,需要急診手術處理。巨大切口疝還可能引起呼吸功能受限,特別是位于上腹部的疝可能影響膈肌運動。
切口疝的治療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直徑小于4厘米的早期疝可嘗試腹帶壓迫治療,同時需控制咳嗽、便秘等腹壓增高因素。癥狀明顯或疝環大于4厘米通常需要手術修復,常用術式包括開放縫合修補術和腹腔鏡補片修補術。術后需嚴格避免重體力勞動3-6個月,降低復發風險。

出現切口處腫塊伴有疼痛或快速增大時,建議及時就診普外科。確診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和超聲等影像學檢查。預防切口疝的關鍵在于術后規范護理,包括合理使用腹帶、控制體重、避免早期劇烈活動等。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切口愈合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