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是指結腸黏膜長期反復發生的炎癥性疾病,主要與免疫異常、感染、遺傳、腸道菌群失調、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典型癥狀包括腹痛、腹瀉、黏液便、里急后重感,可能伴隨體重下降或營養不良。

1、免疫異常
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腸道黏膜是常見病因,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過度激活有關。患者體內常檢測到異常抗體,如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這類情況需通過免疫調節藥物控制,如美沙拉嗪、硫唑嘌呤等,同時需定期監測肝功能。
2、感染因素
細菌或病毒感染后未徹底清除可能導致慢性炎癥,如志賀菌、沙門菌感染后遺留的腸黏膜損傷。部分患者存在艱難梭菌過度增殖,需進行糞便微生物檢測。治療需針對性使用甲硝唑、萬古霉素等抗生素,并配合益生菌調節。
3、遺傳易感性
家族中有炎癥性腸病患者時發病概率顯著增加,已發現NOD2、IL23R等基因變異與疾病相關。這類患者發病年齡較早,癥狀更易反復,需更嚴格的內鏡隨訪計劃,必要時采用生物制劑干預。

4、腸道菌群失衡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降低與黏膜屏障破壞形成惡性循環,某些條件致病菌如大腸埃希菌異常增殖可能加重炎癥。可通過糞便菌群移植重建微生態,或長期服用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特定益生菌制劑。
5、精神心理影響
長期焦慮抑郁狀態通過腦腸軸加劇腸道炎癥反應,應激事件常誘發癥狀加重。這類患者需結合心理評估,采用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抗焦慮藥物,如帕羅西汀、舍曲林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慢性結腸炎患者日常需采用低渣低脂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可短期使用要素膳。規律記錄排便情況與飲食日記有助于識別誘因。適度進行步行、瑜伽等低強度運動,保持充足睡眠。每6-12個月需復查腸鏡評估黏膜愈合情況,出現便血、持續消瘦等預警癥狀應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