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栓塞癥可能由血流緩慢、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遺傳性易栓癥、惡性腫瘤等原因引起。靜脈血栓栓塞癥是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統稱,主要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1、血流緩慢
長期臥床、久坐不動、長途旅行等情況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減慢,血液在靜脈內淤滯,增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聚集的機會。對于需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的人群,建議定期活動下肢,促進血液循環。
2、血管內皮損傷
手術創傷、靜脈穿刺、化學藥物刺激等因素可能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暴露出內皮下膠原組織,激活凝血系統。血管內皮損傷后,血小板會黏附在損傷部位形成血栓。重大手術后患者需要遵醫囑使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狀態
妊娠期、口服避孕藥、脫水等情況會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因子活性增強。血液高凝狀態下,凝血與抗凝系統失衡,容易形成靜脈血栓。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應保持充足水分攝入,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凝治療。

4、遺傳性易栓癥
蛋白C缺乏癥、蛋白S缺乏癥、抗凝血酶缺乏癥等遺傳性疾病會導致天然抗凝物質減少,凝血功能亢進。這類患者往往有家族血栓病史,需要終身抗凝治療,定期監測凝血功能。
5、惡性腫瘤
胰腺癌、肺癌、胃癌等惡性腫瘤會釋放促凝物質,激活凝血系統。腫瘤細胞還可能直接侵犯血管壁,導致血管內皮損傷。惡性腫瘤患者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風險顯著增高,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預防血栓形成。

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癥需要保持適度運動,避免久坐不動,長途旅行時可穿著醫用彈力襪。存在高危因素者應定期體檢,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出現單側肢體腫脹、胸痛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確診后需嚴格遵醫囑進行抗凝治療,定期復查凝血功能。抗凝治療期間要注意觀察出血傾向,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