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主要與年齡增長、肥胖、關節勞損、遺傳因素、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導致關節畸形。

1、關節軟骨退變
關節軟骨是覆蓋在骨端表面的光滑組織,具有緩沖壓力和減少摩擦的作用。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細胞修復能力下降,軟骨基質中的蛋白多糖和膠原纖維逐漸流失,導致軟骨變薄、龜裂甚至剝脫。這種退變在承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更為明顯,早期可能僅表現為活動時輕微疼痛。
2、骨質增生形成
軟骨退變后,關節邊緣的骨膜在異常應力刺激下發生代償性增生,形成骨贅。這些骨贅可能壓迫周圍神經或軟組織,加重疼痛癥狀。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硬化及邊緣骨刺形成,這是診斷骨性關節炎的重要影像學依據。
3、滑膜炎癥反應
軟骨碎片脫落后可能刺激滑膜組織,引發無菌性炎癥。滑膜充血增生并分泌過量滑液,導致關節腫脹。炎癥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會加速軟骨分解,形成惡性循環。部分患者會出現晨僵現象,但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鐘。

4、肌肉萎縮無力
由于疼痛導致活動減少,關節周圍肌肉可能出現廢用性萎縮。股四頭肌無力會減弱膝關節穩定性,加速關節退化。肌肉力量訓練是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可選用直腿抬高、靠墻靜蹲等低沖擊運動。
5、關節畸形發展
晚期患者可能出現關節對線不良,如膝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這種結構改變會進一步加重關節負荷不均,嚴重者需進行截骨矯形或關節置換手術。早期使用支具矯正力線有助于延緩病情進展。

骨性關節炎患者應保持適度運動,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爬樓梯、深蹲等加重關節負荷的活動。體重超標者需通過飲食控制減輕關節壓力,建議增加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攝入。疼痛發作期可局部熱敷或冷敷緩解癥狀,但需注意溫度控制避免燙傷或凍傷。定期進行關節功能評估,根據醫生建議使用氨基葡萄糖等軟骨保護劑,疼痛明顯時可短期應用非甾體抗炎藥,但須警惕胃腸道副作用。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需嚴格無菌操作,每年治療次數不宜過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