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癤腫可能由細菌感染、外耳道損傷、免疫力低下、耳道潮濕、糖尿病等因素引起。外耳道癤腫是外耳道皮膚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癥,主要表現為耳痛、耳道紅腫、局部壓痛等癥狀。

1、細菌感染
外耳道癤腫最常見的病因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細菌通過破損的皮膚侵入毛囊或皮脂腺,引發局部化膿性炎癥。患者可能出現劇烈耳痛,疼痛可放射至同側頭部。觸摸或牽拉耳廓時疼痛加劇。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藥物,如頭孢克洛、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
2、外耳道損傷
不當掏耳、異物刺激或外傷可能導致外耳道皮膚破損。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后,細菌更易侵入引發感染。患者除耳痛外,可能伴有耳道滲液。避免自行掏耳,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預防。若已發生感染,需及時就醫進行局部消毒和抗感染治療。
3、免疫力低下
長期疲勞、營養不良或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群易發生外耳道癤腫。免疫力下降時,機體對細菌的防御能力減弱。這類患者可能反復發作,癥狀較重。建議加強營養,保證充足休息,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免疫調節藥物。

4、耳道潮濕
游泳、洗頭后耳道進水未及時擦干,或長期處于潮濕環境,可破壞耳道正常微環境。潮濕環境利于細菌滋生,增加感染風險。預防措施包括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時可使用防水耳塞。已發生感染時需避免耳道進水,配合醫生治療。
5、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易發生各種感染包括外耳道癤腫。高血糖環境利于細菌繁殖,同時影響傷口愈合。這類人群感染后癥狀可能更嚴重,愈合較慢。需嚴格控制血糖,出現耳部癥狀及時就醫,醫生可能建議使用敏感抗生素聯合局部治療。

預防外耳道癤腫需注意保持耳道清潔干燥,避免不當掏耳。洗頭游泳時防止耳道進水,可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口。增強體質,保證營養均衡,適當鍛煉提高免疫力。糖尿病患者需規律監測血糖。出現耳痛、耳道紅腫等癥狀應及時就診,避免擠壓癤腫導致感染擴散。治療期間遵醫囑用藥,定期復診評估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