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腔內暗區通常指超聲檢查中子宮內膜與宮腔線之間的無回聲或低回聲區域,可能由生理性積液、妊娠相關改變或病理性因素引起。主要有子宮內膜息肉、宮腔粘連、妊娠組織殘留、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增生等常見原因。
子宮內膜息肉是突出于宮腔的良性增生組織,超聲表現為邊界清晰的類圓形暗區。可能與雌激素水平過高或慢性炎癥刺激有關,常見癥狀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出血。確診需結合宮腔鏡檢查,治療可選擇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地屈孕酮等藥物,或行宮腔鏡下息肉電切術。
宮腔粘連多因人工流產、清宮術等宮腔操作損傷內膜基底層所致,超聲顯示宮腔線中斷伴不規則暗區?;颊呖赡艹霈F月經量銳減、閉經或不孕,確診需依靠宮腔鏡檢查。治療包括宮腔鏡下粘連分離術,術后可放置宮內節育器或使用戊酸雌二醇促進內膜修復。
流產或分娩后妊娠物殘留可形成宮腔混合性暗區,常伴陰道流血和HCG水平異常。超聲可見宮腔內不均質回聲團塊,血流信號豐富。治療需根據情況選擇米非司酮藥物清宮或超聲引導下清宮術,嚴重感染者需聯用頭孢曲松等抗生素。
慢性子宮內膜炎會導致宮腔積液形成暗區,多與細菌上行感染有關?;颊呖赡艹霈F下腹墜痛、異常陰道分泌物或接觸性出血。診斷需結合子宮內膜活檢,治療常用多西環素聯合甲硝唑抗感染,嚴重者需宮腔灌注治療。
子宮內膜異常增厚時超聲可表現為彌漫性暗區,與無排卵性功血或雌激素刺激相關。主要癥狀為不規則子宮出血,長期不治療可能進展為不典型增生。藥物治療首選黃體酮膠囊,頑固性增生需考慮子宮內膜切除術。
發現宮腔暗區應結合月經史、妊娠史及臨床癥狀綜合判斷。建議避免劇烈運動或盆浴以防感染加重,保持外陰清潔干燥,穿著寬松棉質內褲。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鐵元素,適量食用動物肝臟、菠菜等食物。定期復查超聲觀察暗區變化,若出現持續出血、發熱或劇烈腹痛需立即就醫。備孕女性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宮腔環境評估與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