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腸管擴張是指超聲檢查中發現胎兒腸道某一段或多段直徑超過正常范圍通常小腸≥7毫米、結腸≥18毫米的異常表現。該現象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需結合其他超聲特征及動態監測綜合評估。

生理性因素
1. 胎糞淤積:妊娠中晚期胎兒腸道蠕動功能未完善,胎糞暫時性滯留可能導致局部腸管輕度擴張,多數在后續檢查中自行緩解。
2. 吞咽羊水刺激:胎兒吞咽羊水量增多時可能引起暫時性腸管充盈,超聲顯示為節段性擴張,無其他異常結構改變。
3. 檢查時胎兒體位影響:特定體位可能造成腸道受壓的假象,變換體位后復查常可排除。

病理性因素
1. 腸道梗阻:可能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等發育異常有關,通常表現為持續進展的腸管擴張伴羊水過多。腸閉鎖時近端腸管直徑可達15-20毫米以上,遠端腸管萎陷。
2. 染色體異常:21三體綜合征等染色體疾病可能合并腸道發育畸形,超聲除腸管擴張外,常伴有心臟結構異常、頸項透明層增厚等標志物。
臨床處理建議

生理性擴張建議2-4周后復查超聲,觀察變化趨勢。若發現腸管進行性擴張、腸壁增厚或合并其他異常,需轉診至胎兒醫學中心進行羊水穿刺、胎兒MRI等進一步評估。病理性腸管擴張胎兒出生后可能需要新生兒外科干預,建議在有新生兒外科團隊的醫院分娩。
少數情況下,腸管擴張可能提示囊性纖維化等遺傳代謝病,尤其家族史陽性者需針對性基因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