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障礙可能由褪黑素分泌減少、慢性疼痛、神經系統退行性變、藥物副作用、心理焦慮等因素引起,可通過光照調節、疼痛管理、神經保護治療、藥物調整、認知行為療法等方式干預。

1、生理性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松果體分泌褪黑素能力下降,導致睡眠-覺醒節律紊亂。建議白天增加戶外光照,夜間使用遮光窗簾,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短期補充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如雷美替胺。
2、慢性病影響:
骨關節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慢性疼痛疾病易導致夜間覺醒。可能與炎癥因子激活疼痛通路有關,通常表現為入睡困難、頻繁早醒。非甾體抗炎藥聯合物理治療可改善癥狀。
3、神經退行病變:
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伴隨的腦干核團損傷會破壞睡眠結構。可能與丘腦網狀核功能異常有關,常出現快速眼動期行為障礙。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和膽堿酯酶抑制劑可部分緩解癥狀。
4、藥物因素:
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可能干擾睡眠周期。高血壓患者服用硝苯地平后可能出現下肢水腫影響睡眠,建議將用藥時間調整至下午,必要時更換為纈沙坦等影響較小的藥物。
5、心理障礙:
退休后社會角色轉變易誘發焦慮抑郁,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睡眠維持困難。表現為入睡后2-3小時驚醒伴心悸,正念冥想聯合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效果顯著。
日常可攝入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晚餐后練習八段錦改善血液循環,臥室溫度控制在20-24℃。若持續存在日間嗜睡或認知功能下降,需進行多導睡眠監測排除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